剧情介绍

被叫停的北京独立影像展最终在纽约“复活”
 《没有电影的电影节》放映结束后的问答环节。左起分别是电影人黄骥、翻译Connie Ka、电影人王我、活动组织者史杰鹏、钱盈和谢枫
 8月19日晚,纪录片《没有电影的电影节》在纽约哈林区梅索斯纪录片中心(Maysles Documentary Center)的影院进行了首映。这部反映去年夏天第11届北京独立影像展事件全貌的作品,由众多艺术家、独立电影人、活动组织者和参与者所提供的影像素材共同组成,电影人王我进行剪辑整理,直到放映当天才匆匆完成最后的调试。其成片时间距离去年的事件发生刚好相隔一年。
 这也是题为“边缘影像:2012-14北京独立影像展最佳作品”系列展映活动中的第10场放映。刚过去的8月20日,纽约亚洲协会中展映了组织者之一的史杰鹏和Libbie Cohn合作的影片《人民公园》。至此,这次持续时长1个多月的活动已经过半,剩下的8场放映将在纽约亚洲协会、美国华人博物馆和Union Docs等处陆续举行,直到9月13日。
 活动的三位组织者钱盈(Karin Chien)、谢枫(Shelly Kraicer)和史杰鹏(J. P.Sniadecki)各自分别有着制片人、影评人和导演的身份,他们对独立电影,尤其是中国的独立电影有着长期的观察、研究和参与。在去年8月北京独立影像展被叫停之后,他们立即打算将这些影片带来纽约以示支持和声援。此外,三人还在今年7月7日发起网络筹款,在短短一个月内,活动共收到264位支持者总计近1.45万美元的款项,以用于邀请部分独立电影人来纽约参加放映的路费,以及活动相关宣传品的印刷制作等费用。
 北京独立影像展由栗宪庭电影基金主办,创始于2006年,近年来已发展成为中国一个较具影响力的独立影像展,但该影像展的发展也吸引了当局的注意。2012年,在宋庄举行的独立影像展在开幕仅3小时后便被当局拉闸断电,观众被驱散。去年,影像展仍然举行,但在开幕前夕被当局叫停,之后其宋庄的办公所在地遭到断水断电,执法者强行进入带走了电脑、文件和电影资料,甚至在交涉中发生了肢体冲撞等一系列事件。这其中牵涉到自由表达、政府审查和公共活动的组织等敏感问题,因而难以避免地陷入重重纷争之中。
 在去年北京独立影像展被迫中断后,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郝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就像哈维尔所说的“后极权社会由恐惧感维持”:“在我看来,中国官方统治者也是处在极度的恐惧状态中……它对任何的风吹草动,对任何人群的聚集都是心怀恐惧,因为它不知道这些人会做什么、说什么。拿官方的话来说就是‘要将其扼杀在萌芽中’。” 因此“被禁作品”、“中国不想让你看到的电影”等措辞,自然成为了大部分当地媒体对此次展映进行报道的标题。
 尽管与第11届北京独立影像展被叫停的事件密切相关,这次纽约的展映却并非对前者的直接挪移或复制,在北京独立影像展艺术总监王宏伟的建议之下,精选了过去三年参展过的优秀作品。除了艾未未的《平安乐清》、胡杰的《星火》等政治类题材,还包括了大量的纪录片(如邹雪平的《吃饱的村子》等)、实验艺术电影(如陈轴的《我不不不是陈轴》等)、女性导演作品(如文慧的《听三奶奶讲过去的故事》等)和动画短片(如白斌的《猎人与骷髅怪》等)等多种形式和门类。在全部29部参展影片中,有至少10部在此前获得过各类奖项,确实可谓中国独立电影中的“最佳作品”,也向纽约的观众提供了一次较为全面的呈现。
 组织者之一的谢枫表示:“我最初对作品的选择并不完全出于政治因素的考虑,而是因为这些作品本身用特别的方式展现出了中国艺术家和电影人们非常美妙的创造力,他们用作品呼应了当下快速变化的中国。”“新的艺术形式”,而非政治题材的表达,是谢枫从这些中国电影中所看到的最大闪光点。《纽约时报》的文章也认为,许多体制外的创作“并不一定涉及到政府认为的敏感话题”。
 电影导演史杰鹏有两部自己的创作也在这次展映之中。其中2013年的《玉门》与中国电影人黄香、徐若涛合作,作品介于真实和虚构之间的影像语言使其夺得了当年影像展的实验创新奖。史杰鹏仍然记得自己2008年初到北京的感受:“我当时觉得就像是找到了自己的家人和归属。这些中国独立电影人并不受到商业的驱动,也不是为了个人的安全感而进行创作,他们是在探索。”
 王我则谈到了影像展在跨文化交流方面的贡献:“有一点很好就是影像展常设有其他国家作品展映的单元,例如意大利、比利时、日本等等。影展的工作人员会很专业地翻译字幕,包括很多像是非洲或菲律宾等小语种地区的电影。平时看到的机会就少,也很少人去做这方面的工作。”文化的交流,或许正是北京独立影像展以及此次纽约展映等活动所希望促成和坚持的。
 独立电影遭到边缘化或是排挤并非只在中国发生。谢枫坦言东西方各有其艰辛之处:“在东方有政治审查,西方则是商业审查。拿中国来举例,与功夫片或是章子怡等明星参演的电影相比,成本低、预算紧的独立电影作品更难有机会在除了艺术节之外的活动上被看见。”
 尽管受众少,但独立电影在许多国家都有各自的推广渠道和发布平台。艺术院线是较为常见的专门机构之一。而与美术馆进行协作也渐渐成为一种更加有效的方式:纽约的影像博物馆(Museum of the Moving Image)就在今年4月举行了台湾导演蔡明亮作品的专题展,用博物馆的眼光和策展补充了影院的语境,也将艺术电影带给更多观众。
 或许,独立电影在今天的遭遇也只是进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人们对陌生事物的排斥与否定也是独立电影发展过程中的瓶颈之一。在《没有电影的电影节》一片中,影像展主办者和电影基金创始人栗宪庭对着镜头聊到自己过往的经历:80年代时抽象艺术曾经一度被视为禁忌,后来大家才慢慢接受;之后当代艺术又成了禁忌,可现在也都为人所熟悉了。说起未来的计划,钱盈表示接下来的6个月将带着这些中国独立电影在北美进行巡展。而在宋庄,第12届北京独立影像展开幕在即。

评论:

  • 枫宇 2小时前 :

    3.5。梅艳芳的故事,截取一小部分都足够动人了,可惜这一部拍成流水账外人加催泪弹。真实影像不断扰乱剧情发展,影响观感,也对王丹妮不公平。但香港城市和香港人的精神力量,又很大程度地减弱了这些不足之处。很“认真”地去臧否天鹅之歌,总是残忍的。最后,张国荣每每出场,都会想到张一山,进而出戏……

  • 矫采柳 2小时前 :

    【2.0】看的是导演剪辑版。流水账的传记片思路和当下港片的电视剧式剪辑还不是此片最严重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导演完全没抓住梅艳芳之所以成为香港娱乐圈传奇人物的那个“之所以”,这是一部沉溺于对梅艳芳的缅怀和树碑立传,但对她的浮沉经历和心路都毫无热情和兴趣的电影。

  • 高茂德 8小时前 :

    七分以上都是高了,但是没办法打低分,因为你知道里面的人,事,情都是真的,你不忍心去否定浮皮潦草背后真正存在过的人。把梅艳芳传记片拍得好的要点在于不以众人皆知她为前提,而是假设放眼全世界无人知晓她是谁,但通过电影你把她还原了,也不至于现在的走马灯来一遍,但是观众并不知道她对演艺情从何起,又为什么一腔正义如此轴。电影里的她,依然是个架子我们无从了解她的真性情。早期青涩的梅艳芳,王丹妮拿捏得准确,但是越拍到现代越体现她领导力和责任心提携新人的部分越不自信也越潦草,演不出来,硬拍着,硬剪着,终究是不成气候。最大的败笔是融合真实影像更显得电影的廉价质感。我并不想看她和近藤真彦感情的滤镜化,和张国荣友谊的刻画(这个消费也是过分了),只想知道她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但是王丹妮应该是已经尽力了。

  • 芮觅翠 9小时前 :

    很想看到她的电影

  • 福沛凝 1小时前 :

    还是那个问题 情动机制在于召唤肉身 就像替身演员只能拍远景和背影 你无法用他们替代本尊 如果要替代 也要找一个量级的 比如当年用顾冠忠替徐少强 不然 你还真当观众是皮格马利翁呐?

  • 简良弼 1小时前 :

    梅姐,我很想你。

  • 硕伟博 9小时前 :

    全程不是在想哭就是在哭,但是演员演戏痕迹有点重

  • 柳秋寒 7小时前 :

    雖然昨晚一開始我也是帶著批判的眼光去看的 然而當你真的坐進電影院裡看到那些你所經歷過的歷史片段重現在眼前 所有的拍攝手法選角演技都變成了一種宣洩的方式而已 看完電影眼淚都沒擦乾就迫不及待地跟朋友說我現在特別理解為什麼父母一輩的人對「革命」的電影特別有感觸 因為當一個你經歷過並深深眷戀的時代被搬上大螢幕後 回憶帶著洶湧澎湃的情緒就會向你撲面而來

  • 波意蕴 8小时前 :

    还是推荐的,人物是立体的,但情节有点平,甚至没有撒故事,辉煌香港已经远去,还不如像无双一样,把故事讲成传奇,但梅艳芳没有做到。

  • 洲馨 3小时前 :

    边看边怀念,也边擦着湿润的眼睛,梅姐给我带来的感动不光是舞台上的惊喜,也是面对生活从不退缩的坚定。

  • 梁丘春柔 8小时前 :

    哭惨了,导演手法成熟,走进人物内心的段落都有被打动到,最后高潮催泪力满分。虽然对梅艳芳整个人生的复现有很多缺憾与失焦,但依然称得上是一部出色的传记片,感动丝毫不亚于波西米亚

  • 汲梦易 6小时前 :

    本片由梅艷芳四五歲上台表演拍到她臨終時的夕陽之歌演唱會,在長達三十多年的跨度,編導努力地重現了梅艷芳許多人生大事(如新秀得獎,拍《胭脂扣》,認識劉培基以及張國榮等),也重現了八十年代的輝煌香港歲月,只是取材繁雜,缺乏焦點。編導似乎不想放過梅艷芳人生任何一個細節,但這種旁枝末节太多,勢必削弱了本片一定的戲劇感染力和節奏感,前半段像流水線,中半段避走海外拍得太兀長,後半段更是像紀錄片多過像電影,草草收場。新人王丹妮詮釋的梅艷芳不功不過,但在捕捉梅艷芳的神韻上有些距離,儘管悟性不錯,但限於劇本問題,無法深入梅艷芳內心世界去探討(只是看到梅艷芳的一生,卻不知道她應該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 瑞俊弼 1小时前 :

    百变梅艳芳,香港的女儿。喜欢港片的,强推《梅艳芳》,看到泪目。 王丹妮演得非常好。 演哥哥的不做评价。程序员都干嘛吃的?别TM搞美女换头了,赶快让去世的演员们在电影里复活才是正经事。

  • 璟栀 7小时前 :

    梅姑的故事已经够精彩风华绝代了,拍出来感觉还好吧,张国荣的演员一点带入感都没有,虽然有流泪,但是电影整体加这样吧!

  • 柔欣 0小时前 :

    却看不到人物身上饱满的人性张力与弧光

  • 速香卉 4小时前 :

    这个逻辑不太对,但气氛把握还可以,但大部分靠的是纪实

  • 荣春柔 4小时前 :

    不只是一代巨星的陨落,也是香港乐坛黄金时代的谢幕。从姐妹情深和师徒情谊两方面,马马虎虎地还原了梅艳芳的一生,童年成长细节的缺失,编导太急于让观众看到传奇的梅艳芳了。同时,掴掌事件又交待地不明不白,难道编导也怕被枪杀?演员造型方面,梅艳芳大部分时候很像满岛光,古天乐又像山田孝之(好想看古仔穿着内裤突然扛起一个摄像机然后喊开拍),张国荣就完全不像(可能导演也尽力了)。穿插的经典老歌,非常能煽情催泪,也是本片的最大魅力。

  • 昕曦 8小时前 :

    影片就如同一个大事年表,割裂迷离,被感动到的是那个时代可以被称为传奇的人们带有的人物魅力,我愿为此致敬和缅怀。

  • 潍阳 8小时前 :

    符号般的浮光掠影,但你也不能指望你能见到第二个梅艳芳,你能在影院重温一部纪录片,王丹妮可以模仿年轻的阿梅,但无法揣摩和成为梅姐,这不是她的问题,是因为活着的人有的是记忆和感情。看到开篇的婚纱,还是忍不住鸡皮疙瘩起来了,看到张国荣的葬礼,忍不住哭了。PS,并不太喜欢这部电影结构,似乎是梅艳芳没有获得好的婚姻才被迫嫁给了这个舞台。

  • 答芳馨 3小时前 :

    看到后半段确实很感触,最后的演唱会甚至泪流不止,但并不是说电影拍得有多好,而是“梅艳芳”这个人物的个人魅力,作为传记片实在太平庸了,前面一直在赶,整体有太流水账,想表达的太多,什么都想说,但也无法深入,这就有点可惜了,整部电影像歌曲的串烧,一首歌带出一个时期,过于分散,或许人物的典型事件再精确点会更好,而且各种影像资料的插入,作为纪录片的话确实是很珍贵的历史资料,但是作为电影却失去了最重要的观众认同感,导致演员变成了一个工具人,无论对电影还是要演员都是一种伤害。当然,通过这部片子,确实也听懂了歌曲里面的歌词,梅艳芳,我们都会永远记得你。7

加载中...

Copyright ©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